自幼,所受到的教育藉著前人的起承轉合,用著同樣的模版,再依著與生俱來的,或後天給予,或自行爭取,各自選擇了不同的工具,經過了不同路線,在小學、中學、高中等做了短暫且必要的停留。
是過境、是觀光、居留,在第一次的岔路做出選擇。爾後依著所喜愛的、所嚮往的、所不願意的,走著人人都走過路,一站又一站。
只是人總是要確定已在前往終點的道路上才會安心,才有權利在前往的道路上歡笑哭泣,再去賦予它們應有的價值。
臺灣人的歐巴桑心態告訴我,「哎唷不用多可惜,一生難得的機會呢」。終究買了機票,一點頭緒也沒有地前往小時候最嚮往的國家。
まもなく(前方到站)⋯⋯⋯。
「我選擇京都做為我的第一站,預計三月中前往,在落櫻繽紛的季節中,體驗千年古都的浪漫。後以黑部立山為轉折,再返回京都以盛大的葵祭迎接狂熱的初夏。」
不過櫻花當然要看,但鬼才有這麼多閒錢去黑部立山呢。
——平成26年03月13日・木・晴れ@MM 028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